“生态转型的标杆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不少考察、研学团队来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感受这里的风光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这一理念自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诞生以来,已从地方探索升华为国家战略,也深刻重塑了美丽中国。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不仅改变了余村的面貌,也点燃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燎原之火。
余村,这个曾因开矿、水泥厂破坏生态环境的村庄,如今已蝶变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样板。而其转变,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4%;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2%。实践表明,绿色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理念的落地,离不开制度保障。2015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其中;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明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经纬”不断织密,为“两山”理念的践行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让绿色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让生态保护的责任层层压实。
绿色发展,归根结底是为民造福。在浙江湖州,“两山”文艺轻骑兵将“两山”理论融入艺术创作,不仅记录了生态治理的成果,也传递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浙江衢州,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在贵州毕节,大方县在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坚持治石与治贫相结合,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充分转化……可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们生活也因“绿”而兴、因“富”而乐。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如何继续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等,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更实的举措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以更广的视野推进全球生态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二十年来,“两山”理念从余村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今天的中国,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百姓的笑容更加灿烂。这不仅是“两山”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鲜活写照,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让我们继续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共同绘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壮丽画卷!(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