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低糖的蜜饯和果酱、低盐的酱油和豆酱、酸度不够高的醋,等等。
食品防腐剂有两个特点:一是低毒,毒性低到和食盐不相上下;二是少量,食品里的许可添加量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反观食盐,在食品中的添加量动辄百分之几,甚至有的高到百分之十几,根本就没有一个法定的「上限」。所以,大量食盐所起到的防腐作用,要比少量添加的食品防腐剂更大。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食品是单独靠添加食品防腐剂一个措施来解决保存问题的。因为那样一定需要加大量的防腐剂,早就超过了国家许可的标准;而且效果一定不尽人意,还不如加大量盐更有效。
5 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就得扔掉吗?
答:不是的。前面说过,食品厂商设定的保质期都有一定富余量。
特别是对货架期较长的食品来说,过了包装标注的「保质期」,却并未发生腐败变质,是常见的情况。如果轻易丢弃,则会造成严重的食品浪费。
这时能否食用,需要消费者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如果风味、颜色、口味等未发生变化,仍然可以安全食用。
比如说,某种罐头的保质期是两年,在家里放过期了两个月。从外观看,罐壳没有胀起来,打开之后闻一下没有异味,尝一口味道口感也没有变化,那就可以吃。虽然随着时间推移,维生素含量会减少,风味不如刚生产出来的时候,但食用它也不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又比如说,家里买来的大米、小米、豆子等,放了一年多之后,没有受潮、发霉、生虫,此时继续食用并没有安全风险,只是香气不如当年新产的粮食,口感价值和营养价值有所下降。这时还要不要吃,需要由自己判断。
像饼干、曲奇、糖果、蜜饯、辣条之类零食,以及一些油炸食品,吃它们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取维生素,不是为了增进健康,所以也没有「过期之后营养价值会下降」的顾虑。只要口感、风味、状态正常,还可以继续吃。这也是一些消费者在选购零食时乐于购买「临期食品」的逻辑。
但是,如果闻到有不新鲜的气味,说明发生了明显的脂肪氧化。这时候还是建议不要继续食用。因为脂肪氧化会产生有害产物,增加人体组织的氧化压力。
6 只要在保质期内就一定安全吗?
答:不一定。
很多人只看保质期,却不注意保质条件。比如一种注明需要在 2~6 摄氏度冷藏的巴氏奶产品,如果未按照冷藏条件存放,在室温下放了一天甚至几小时,就可能导致提前变质。
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留意食品包装上的保存条件,如「冷藏保存」、「阴凉处存放」、「避免受潮」等。
此外,经过杀菌、灭菌处理后密封的食品,其保质期标示仅能保证开封之前的储藏时间。在开封后,食品接触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不能继续在室温下长期保存。例如,番茄酱、黄豆酱、香菇酱等调味酱料的包装上,往往会有「开封后请冷藏保存」字样。
7 有时候买了食品怕吃不完会过期,怎样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答:在很多情况下,买回家之后是可以想办法延长食品保质期的。
这是因为,保质期和保质条件是配套的。一般来说,「常温保存」的保质期,是按 25 度左右的室温来确定的。如果温度超过这个水平,实际保质期就会缩短。如果温度低于这个水平,实际保质期就会延长。
比如说,某种罐头在常温下的保质期是 2 年。如果把它放在冷藏室里保存,大概率可以延长到三年、四年甚至更长。
这是因为,化学反应的速度,微生物生长的速度,都是和温度有关的。
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度越快,所以中学化学课上才会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来做实验。温度越低,微生物增殖和产毒的能力越弱,所以我们才会用冷藏和冷冻方法来保存食品。
如果买的是盒装豆腐、巴氏奶、鲜肉、鲜肉鲜虾之类本来就需要冷藏、容易腐败的食品,回家之后不要耽误,立刻放在冰箱 -1~0 摄氏度的保鲜层里,比放在 4~6 摄氏度的冷藏室还能多保存几天。
如果你买了一些可以室温保存的大包装的食品,目测在保质期之内可能吃不完,那就趁着还新鲜赶紧行动,把大包装分装成小包装,用不透水不透气的材料密封起来,然后放在冰箱里。
茶叶、坚果之类时间长了容易变味的食品,也可以同样处理,用不透水不透气包装,严密封好之后,放在冷冻室里保存,能延缓变味的速度。
如果是面包、馒头等淀粉类食品几天内吃不完,需要放在冷冻室里。因为放在冷藏室容易变干硬,冷冻室则可以保存数个月之久。取出来之后蒸一下或者烤一下,口感新鲜如初。
希望以上几个回答,能让您对食品保质期这事大致有些了解。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在评论区提问补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