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非遗技艺、厚植文化自信,8月7日上午,苏州博物馆“文藤花开 匠心古韵——苏州书画装裱与古籍修复巡回展”首期课程在娄江社区正式开讲。20余名青少年在古籍修复师陈燃燃老师的指导下,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选页为实践素材,完成人生首本线装书装帧,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通过PPT讲解、修复师演示、实操体验等环节,系统呈现古籍装帧的历史脉络与技艺精髓。考虑到安全因素,修复师提前裁切材料,确保安全的同时保留完整技艺体验。活动开始,来自苏州博物馆藏品修复部的陈燃燃老师带领孩子们开启“古籍文化之旅”。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竹简的编联,从帛书的卷轴到线装书的诞生,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古籍装帧的演变史。
当屏幕上出现明代《长物志》的线装书影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原来古人看书要一页页翻,和我们现在的书本完全不一样!”五年级学生陈思涵指着投影上的插图说。陈燃燃顺势引出活动核心:“今天,我们将用《长物志》的仿古宣纸页制作线装书,让这本明代生活美学指南在你们手中重生。”
随后,陈燃燃老师开始演示线装书装帧的“四步心法”:折、齐、订、装。折页是第一步,考验的是精准度。“折痕需沿中线垂直,误差不超过1毫米,否则装订后书页会歪斜。”陈燃燃手持竹起子,边示范边讲解。孩子们屏息凝神,用起子辅助压平折痕,反复调整至完全对齐。六年级学生王梓轩因用力不均导致折页歪斜,在陈燃燃的指导下拆掉重来,感慨地说道:“原来修复师工作这么辛苦!以后去博物馆看到古籍,我会更珍惜。”
“折页时要对齐边缘,否则装订后会歪斜。”五年级学生陈昊在陈燃燃老师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折叠宣纸。随后,他尝试用锥子打孔,却因用力不均导致孔径偏大。“别急,我们可以用小刀修整。”陈燃燃递来工具,手把手教他调整。经过半小时努力,陈昊终于完成装订,捧着线装书兴奋不已:“原来做一本书这么难!古籍修复师真的好厉害,古人的智慧好伟大。”
古籍装帧不仅是技术,更是古人对美与用的哲学思考——从折页的精准到装帧的牢固,从封面的雅致到针脚的匀称,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器以载道的东方智慧。活动尾声,孩子们手持自制线装书合影留念。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脊的菱形针脚上,仿佛为千年苏工智慧镀上一层金边。王梓轩家长感慨道:“过去,非遗保护常被视为博物馆的‘独角戏’,但今天,社区用一张小桌子,一台投影仪,把非遗课堂搬到了居民家门口。”陈燃燃表示,“希望这次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未来,苏博将继续探索‘非遗+社区’模式,让更多人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19/101509352.jpg"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19/10150990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