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川滇东路的贯通,地处云、贵间交通运输大动脉上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的威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大批运往内地的抗战物资,往来过境的部队,源源不断地经过威宁。据记载,仅在1944年,暂住过境威宁的部队就有:陆军荣誉第二师、达梁师管区暂编团、军政部学兵总队炮二团二营五连、交通警备司令部第三团二营机二连、军政部四部队四大队第十九中队、后勤部直属第六兵站第二分站、后勤部运输三中队第二分队、军政部第二十五中队第二分队(驻胡家花园)、军政部三部队八大队二十七中队一分队、中国驻印军新三十师野战团第二营第七连、陆军新三十师第一营第四连(以上过往部队暂住地威宁);交通警备司令部第三团二营五连、六连(暂住地哲觉)等部队官兵1万多人及随军骡马等过境威宁。
另据记载,在威宁县城及城郊驻军的军事单位有:军委会后勤部威宁军事参谋室(驻北门外)、军政部兵工驻昆办事处第十一库(驻大马城,今兴鑫驾校公路往南一带)、军政部第十六购马骡组第四分组(驻邮局巷内,即原忠义巷,由解放路马坡对面通往一小)、后勤部野战第八十七军械库第一堆积所(驻斗姆阁,今县林业局一带)、军委会战运局川滇东路局威宁医院(驻大马城)、军委会战运局川滇东路局威宁车料整修厂及川滇东路汽修总厂(驻大马城)、军委会后勤部政治部第三七六队第四四所(驻江西街)、陆军总部后勤部威宁燃料储备库(驻北门外,今街心花园以北一带)、后勤部第二十六预备医院(驻龙王庙,位于凤山脚)、军委会交通警备第三团第二营(驻东门外,今中山路一带)、军政部后勤部第一线第八燃料补给站(驻县城)、军委会战运局川滇东路局威宁运输站(驻涌珠寺,即俗称葡萄井)、军委会战运局川滇东路局威宁酒精制造厂(驻涌珠寺)、军委会战运局川滇东路局驿运处威宁站(驻南门外,今斗阁路,祖家沟以北一带)、军政部第五总队第五十大队(驻大马城)、黔桂湘边区供站第二十七粮服库(驻文庙,原威宁电影院后粮食局直属一库,今瑞正国际楼盘处)、川滇公路区威宁车站司令办公处(驻地威宁)等长驻军事单位及官兵1200多人。
此外,尚有威宁自治县史志办几年前在进行“革命遗址遗迹普查”时才发现的位于该县盐仓镇境内一山洞内,原国民政府“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遗址。遗址内洞壁上右写楷书繁体字阳凿“陆军机械化学校工厂”字样仍存。
据有关资料记载,该校“源于交辎学校交通兵科。1936年3月1日交辎学校成立……”设交通兵与辎重兵2科。交通兵科培训战车与汽车军官和军士。“并先后成立了汽车驾驶班、机械修理班、器材保管班、战车战术班、战车防御炮训练班、乙级学员班、机踏车军士训练班、战车教导营等。1940年桂南会战时,日军飞机空袭,该校损耗颇重,奉命迁移四川潼南。因训练教育器材多而沉重,车辆、油料缺乏,不得已于8月迁到湖南洪江。战车机械工程研究班暂设广西……战车工厂筹备处则移设贵州威宁。因战车机械工程研究班与本校相距甚远,于1941年秋移迁至湖南洪江。”
另外,“民国26年(1937),云南省昭通人方正义在龙王庙建云泰酒精厂。其后,川滇东路工程处和刘家兵分别在葡萄井及稗田头(卫校附近)办酒精厂。”这些工厂均生产战时急需的燃料酒精。
单靠一条川滇公路运输抗战物资,显然远不能满足抗战需要,且运输车辆陈旧,其中不少是以酒精、木炭为燃料,动力、运力都有限。尤其是烧木炭驱动蒸汽机为动力的人们称之为木炭车的老爷车,容量有限,车上还要装载行车不能缺少的木炭,动力也小,一遇到坡度大一点的坡路,就上不去了。这时,驾驶员急忙刹车,坐在一旁的副手也快速开车门下车,用随车必带的两个三角木支卡住两边的后车轮,使其不会下滑后退。然后是给小锅炉加木炭(用硬质杂木烧成),摇动手摇鼓风机,待蒸汽动力充足,又开始爬坡。遇上坡度大的长坡,动力不足,就要这样停下来数次、周而复始地操作,才能爬到坡顶。为了抗战急需,增加铁路运输已势在必行。
川滇东路涵洞(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川、滇二省联合组织“川滇铁路公司理事会”,并成立“叙昆铁路工程局”主办其事。
1938年8月,“叙昆铁路工程局”在昆明成立,该路起叙府(宜宾,属四川)过盐津(属云南)、昭通、威宁、宣威、沾益、曲靖至昆明。
沿线共七个测量队,十五个总段,三个护路大队。威宁境内有4个总段,宣威—哲觉为七总段,哲觉—黑石头为八总段,黑石头—威宁为九总段,威宁—昭通为十总段。
1940年日寇登陆越南海防,矛头指向云南,从此修筑铁路的进口钢轨、建材断运。为了战略预防,交通部将我国境内河口—碧色寨段钢轨全线拆除,并毁路基、桥涵,滇越铁路自此中断。
滇越铁路所拆米轨(即窄轨,轨距一米,非标准钢轨),及时铺就了昆明至沾益的铁路,并于当年通车营运。此即叙昆铁路昆沾段,其长174公里。
随着日机轰炸昆明频繁,1941年“叙昆铁路工程局”由云南昆明小石坝全局迁至威宁城关。
工程局所属部门局办、技术、后勤、总务、警卫、通讯及先期入住的九、十总段机关,均驻盐行街(今民享路)东岳庙(原老县医院),“在局长萨福钧、副局长吴益民、总工程师崔文清领导下,各部门白手兴家,以最短时间,将所有殿堂菩萨、鬼神(塑像)均用木板壁隔断,以护文物,所余空间再隔为办公室。”铁路局最为重要的机构设计室,就设在东岳庙大雄宝殿内,室内几十张设计台,灯火辉煌,工程技术人员鸦雀无声埋头工作;东岳庙二层大殿装修牢固为资料库。八总段及总段卫生所、局医院及部分职工家属驻三圣宫(在江西街南街口与民享路交汇处,原民享路粮店位于此,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九总段部分家属及护路警卫队驻楚圣宫(在江西街原县药检所内,供奉屈原塑像)。材料物资仓库设在西门蔡家祠堂(今县公安局西至原县人武部大门前这一带,原为县委职工宿舍),后称材料厂。汽车修理厂、车队、发电厂驻柳树林、陈家井(卫校对面),车队有福特客车(美国产)6辆、运输卡车20余辆,发电厂有大功率发电机4台,供全局办公及生活用电。“对地方政府及医院也安排特殊线路送电。”
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
“初到威宁,一个小县城,突增几千人吃住,当时职工生活确实艰苦,但不到半年,在南校(jiào)场(在品改站对面原勘二队一带。校场:旧时操演或比武的场地。今人民北路以东,健康路两旁南至北门河、北至发水沟、东至县医院前这一片为原北校场)就建起了一幢住四户之百余幢漂亮的平房生活区(本世纪初,在326国道岔路去往县职中的路边,尚可见到当年所建平房遗迹),其中包括学校、医院、幼稚(儿)园、大礼堂、俱乐部、大食堂,还有篮球场、足球场、单杠、双杠、跳马等供职工强身健体使用。”
“一个高效的工作团体诞生在威宁,他的运转井井有条,由于人员增加,需求亦增加,从而刺激了威宁各行各业的发展。如百货、餐饮业的增加,菜市场扩大(由东城门洞起至盐行街桥桥边——即南、北顺城路至民享路江西街南口一带)。当时威宁东、南、西城,电杆林立、电线如网,入夜灯火辉煌,给落后的威宁带来了电灯、电话、电影等,给寂静的山城带来了无限生机。”
“职工住南校场,上下班均有班车接送……局本部电话总机共三台,百余条分机线,其长途线上至昆明,下至昭通,各科室、总段、局领导及中层领导均安装了专机……医院自三圣宫搬南校场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后期增设一台X光机……还接待周围患病群众,为他们解除疾病痛苦。”
“八、九、十总段迁驻威宁时的幼稚园,“设在武庙后昭忠祠(位于解放路原老税务局后,遗址尚存,现为供销社职工宿舍)内……局本部迁威宁后,设立叙昆铁路工程局子弟小学(扶轮小学)及幼稚园,小学入校生百余人,教师由工程师、专职教师执教,教育质量较高。举一个例,当时小学二年级音乐课程就教(唱)‘黄河颂’(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一)和‘码头工人之歌’(聂耳曲),教科书是参照当时教材自编、自印,纸质也非常好(当时一般中、小学都是低劣薄草纸印刷)……还不定期参观大型工厂(如川滇东路当时在大马城的汽修总厂)、本局发电厂、车队及威宁的名胜古迹,如六洞桥、凤山、草海等……扶轮小学毕业生均考入省立威宁中学及崇实中学。”
“叙昆铁路(工程局)住威宁期间,民国31年(1942)完成全线勘测、设计……1942年年底,因筑路经费、材料来源断绝等问题,全线宣告停工。1944年6月,由于当时政府内外交困,资金匮乏,便停止叙昆铁路建设,全局全员驻地待命。抗战胜利后,绝大部分人员逐渐撤离威宁上返昆明,部分物资也向上(昆明)转移。全局仅余百余人,分布在各点留守,并由局长亲自组织成立以总工程师崔文清、局警务专员夏肖鹏、局办公室主任赵文瑄为负责人的留守办公室,负责来往公务及大量资料、器材的保卫工作,直到威宁和平解放。”
据笔者所知,解放后,原叙昆铁路工程局人员留威宁的子女中,有很多为威宁的建设发展奋斗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