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加达的一场记者会上,德国外长慷慨激昂地控诉中国的南海行为,声称这不仅威胁着亚太地区的稳定,更动摇了国际秩序的根基。法新社的镜头捕捉到了这戏剧性的一幕:德国外长声色俱厉,而一旁的印尼外长苏吉奥诺却埋头整理文件,对这番明显针对第三方的指责置若罔闻。这张对比鲜明的照片,迅速占据了当天国际新闻的头条版面。
然而,这并非孤立事件。几天前,这位德国外长还在柏林突然转变论调,将矛头直指中国,指责中国在台海、东海和南海地区的正当防卫行为“威胁欧洲安全”,甚至宣称中国的贸易行为“扭曲市场”。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仅仅三个月前,他还曾向中国外长王毅承诺,德中两国将互为“可信赖的伙伴”。
对于德国外长的言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以一贯的干脆利落回应,用“挑动矛盾、渲染紧张”八个字对其定性。她强调,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东海和南海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奉劝某些国家不要充当搅局者。事实上,早在瓦德富尔访德前一个月,王毅就已提前敲响警钟,当面提醒他,当年两德统一时,中国顶着西方制裁的巨大压力投出了赞成票。如今,面对中国的统一,德国又该如何抉择?
然而,这些忠告显然被瓦德富尔当作了耳旁风。转战印尼后,他的言辞变本加厉,甚至将中国维护自身主权的行为曲解为“影响欧洲利益”。在场的记者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印尼外长,期待他的回应。然而,苏吉奥诺只是抛出一句外交辞令:“东盟拒绝成为大国博弈的棋盘。”与此同时,越南则以实际行动表明立场——第二天便宣布全国铁路系统将全面采用中国标准,彻底替换法国殖民时期遗留的米轨铁路。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德国工商总会的一份内部报告无情地揭露了瓦德富尔此番强硬姿态背后的真实底牌:高达78%的德国企业将中国视为“不可替代的生命线”,大众汽车35%的利润和化工巨头巴斯夫42%的营收都仰仗中国市场。就在这位外长指责中国“贸易不公”的前一周,博世集团刚刚宣布在苏州投资10亿欧元兴建芯片工厂,而巴斯夫也追加了20亿欧元的投资,用于扩建其位于湛江的生产基地。这种“吃饭砸锅”的操作,甚至引来了德国网民的嘲讽:“先让美军撤出莱茵兰,再来谈论价值观!”
经济数据更是毫不留情地打脸。2025年上半年,中德贸易额突破2500亿欧元,宝马在沈阳的工厂享受着长达15年的免税政策,奔驰在北京的研发中心则享受着地方政府的补贴。大众汽车每卖出三辆汽车,就有一辆销往中国市场。反观德国,其自身的GDP增速仅为0.5%,通货膨胀却居高不下。德国企业担心经贸摩擦升级,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连夜发出预警:“供应链断裂将导致全行业停产!”
瓦德富尔强硬姿态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三根脆弱的“拐杖”:在安全领域,由于美军缩减了驻德兵力,导致德国防空出现漏洞;在能源领域,北溪管道被炸毁后,德国被迫以四倍的价格购买美国天然气;在市场领域,德国关键物资的80%依赖于中国供应。当特朗普威胁要对欧盟加征25%的汽车关税时,这位外长却噤若寒蝉;当美国在莱茵兰部署中程导弹引发民众抗议时,他更是视而不见。德国《明镜》周刊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的对华强硬,不过是“向白宫递交的投名状”罢了。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1989年柏林墙倒塌时,是中国工程师帮助德国重建铁路网络;而到了2025年,德国外长却在东京构筑“对华话语墙”。德国《基本法》明文规定“禁止分裂国土”,当年德国政府在处理巴伐利亚分离势力时毫不手软,如今却给中国贴上“胁迫民主”的标签。慕尼黑宝马博物馆里那块“感谢中国伙伴”的牌匾依然闪耀着光芒,而柏林外交部却正忙于起草下一份谴责声明。
东盟国家的反应,成为了最好的测谎仪。印尼雅万高铁单月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中老铁路带动老挝GDP年增长6.5%,中国-东盟自贸区覆盖90%的商品关税减免。当德国外长还在空谈“规则秩序”时,东南亚国家却用实际行动选择了钢筋水泥带来的真实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