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吃的芒果,有且只有这10种!
芒果这水果,说起来寻常,底细却绕着大半个地球。
四千年前印度人就认它,释迦牟尼那会儿,信徒拿它当供品,汁水流到地上,连蚂蚁都比别处肥实。
玄奘往回带种子,长安的土不待见,没活成。
后来荷兰人用船运,浪里颠簸到了台湾,才算在咱这儿扎了根。
康熙帝尝过,说“无用”,他哪想到,这“无用之物”后来在岭南疯长,压弯了多少树枝。
老百姓比皇帝实在。
台湾人叫它“檨”,原是“羡”字写错了,见那果子挂在枝头沉甸甸的,谁不眼热?
福建人把青芒果腌成酱,蒸鱼时撒一把,酸气能钻透窗户纸。
南洋华侨带回来的吕宋芒,甜得能粘住牙,广州茶楼里,用它雕花配茶,倒成了雅事。
如今芒果不金贵了,攀枝花的能长到一斤重,三亚街头到处是。
可奇的是,越常见,越有滋味。
有人用青芒炒肉,有人把熟果拌酸奶,连乡下炖鸡,都扔俩落地的果子,汤里飘着香。
这果子从恒河边到咱饭桌上,走了几千年,说到底,不是它变了,是咱过日子的心思,越来越细了。
鹰嘴芒
可是个有来头的角儿。
原产自印度尼西亚,2005年才飘洋过海来到咱中国,主产区在云南潞江镇、四川攀枝花和海南这些地界儿。
潞江镇那地方,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种出来的鹰嘴芒,
甜得能粘住嘴皮,果肉厚得跟块金砖似的,核还小,纤维也少,咬一口汁水直往嗓子眼儿里钻。
这芒果外形也特别,尾巴翘得跟老鹰嘴似的,所以得了这么个名儿。
口感嘛,有人说是松木香混着点指甲油味儿,两极分化得厉害。
爱吃的人觉得独特,不爱吃的人直皱眉头。
不过攀枝花的鹰嘴芒,因为海拔高、日照长,甜度能飙到23.5°,比市面上常见的芒果都甜。
上市时间在6月底到8月中旬,想尝鲜的得赶早。
凯特芒
攀枝花人管凯特芒叫“大脸芒”,这名字取得巴适,果真比人脸盘子还大。
原是美国佛罗里达的洋果子,1995年漂洋过海到盐边县扎根,
现在全国七成的凯特芒都产自这儿,果肉甜得人舌尖打颤颤。
这芒果是晚熟品种,八到十月才上市,切开金灿灿的果肉,
汁水顺着刀背往下淌,纤维少得像德芙巧克力般顺滑,甜中带点柑橘香,啃一口满嘴都是阳光味。
本地老农说:“这芒果板扎得很,甜得人舌尖打颤颤!”
云南华坪也产凯特芒,但攀枝花的青皮凯特芒最出名,
单个能长到两斤重。现在正当时,切开果肉细腻得像奶油,甜度高达17度,比蜂蜜还醇厚。
青皮芒
这物件,打泰国来,咱中国种它也有百年光景了。
海南岛的日头毒,照得这芒果皮儿泛青也甜得透心,云南人管甜度高叫"闹得很",广西老表则爱说"甜过初恋"。
这果子肾形,肚皮上一条沟,成熟时青黄皮子裹着奶油色肉,纤维少得跟不存在似的,
咬一口汁水直往嗓子眼钻,甜度能飚到24度,海南话讲就是"赞到没朋友"。
五月头茬果下树,海南陵水、乐东的果农就支起竹匾晒芒果干,空气里飘着蜜香。
广西百色的桂七芒更绝,青皮黄肉,甜中带点兰花香,
当地人吃法野——蘸辣椒盐,说是"酸甜辣三重奏"。
别看这芒生得青,里头学问大着哩。
海南话里"青芒"叫"青咩",云南人喊"绿蛋",可别跟绿化带那"毒果"搞混,
那玩意儿吸附汽车尾气,吃不得。
贵妃芒
海南人叫它红金龙。皮儿红黄相间跟画了妆似的。
早先台湾人带过来的种,到咱这儿水土服帖,甜得能齁住嗓子眼儿。
乐东产区的果肉嫩得跟豆腐脑样,纤维少到几乎抿嘴化,
四月底头茬果下树时,树底下能飘出蜜香。
"吃这个讲究个'三刀法',刀尖绕着果核转圈,一掰两半儿金灿灿的。"
核薄得像纸片,咬下去满嘴流蜜。
六至七月份最当令,果皮软乎时捏着弹手,冰镇后拿勺挖着吃,比喝鲜榨果汁还过瘾。
"要说缺点嘛,就是太娇气,熟透了皮发皱,得赶紧吃。"
三亚水果贩老王甩着草帽叹气,"这贵妃芒啊,就是个金枝玉叶的主,得捧在手心伺候着。"
红象牙芒
因嫩叶、花、果全红得名。
这货主产广西百色、云南元江,果形弯得像象牙,单果半斤起跳,
果皮红得透亮,切开金黄果肉细腻如脂,甜度直飚16°,纤维少到几乎察觉不出,咬一口"甜过初恋"!
百色人管这叫"得劲",7月15号上市,挂树到8月底,耐放得很。
树势旺,坡地都能种,雷州半岛现在遍地是,
卖价比普通芒果贵两三倍,吃过保准你念叨"这芒,真中!"

金煌芒
这物件,打台湾那旮沓来的,早年间叫黄金煌的老汉儿拿凯特芒跟怀特芒嫁接出来的。
九零年广东中山五桂山试种,现如今海南三亚、广西百色、福建漳州都拿它当宝。
海南人叫它“māng gǒu”,广东佬喊“mong gwo”,甜得能齁嗓子。
这芒果大得离谱,一个顶仨苹果,果核薄得跟纸片似的,
果肉细腻得像布丁,咬一口汁水直往外冒,甜度能到十八九度,维生素C含量比橙子还高。
三亚的果子七月中下树,套袋的黄皮,不套袋的青皮,生熟都能啃,甜得能甜掉牙。
百色那坡地种的,不打农药不催熟,自然晒的太阳足,甜得更透。
夏天热得冒烟时,切个金煌芒放冰箱里镇一镇,挖着吃比吃冰棍还解暑。
这芒果,真是甜过初恋,香过桂花,吃过一回,年年这时候都惦记。

苹果芒
云南人管“吃”叫“甩”,这颗苹果芒啊,甩一口能甜到心尖尖上。
这芒果生得乖巧,拳头大的果身圆滚滚的,
未熟时像翡翠雕的,熟了便泛起胭脂红晕,果脐还沾着星状果粉,活脱脱是枝头的小苹果。
剥开薄皮,金灿灿的果肉软乎得像果冻,
咬下去甜汁子“滋”地冒出来,带着点苹果的清香味,核还小得像硬币,满嘴都是肉。
云南老农说:“这芒果要等足四百天,甜得才够数。”
每年6月到7月,大街小巷的竹筐里堆满黄澄澄的果子,
姑娘们边挑边念叨:“这个软硬正好,甩起来肯定安逸惨咯!”
要我说,这苹果芒啊,甜过初恋,嫩过豆腐,吃一口保准你念叨:“咋个会这么好吃!”
水仙芒
这颗北纬18°黄金海岸长出的“甜心教主”,可是芒果界的香奈儿!
海南三亚、陵水的火山岩红壤里,它晒着年均2800小时的太阳,
糖度直接飙到18°以上,比普通芒果甜出3个度!
切开金黄果皮,奶油黄的果肉“滋溜”冒汁,
咬一口像吸芒果布丁,纤维少得能优雅吃,海南人管它叫“果冻芒”,吃完手指都得舔干净!
这芒果名字带仙气,可不是吹的。
成熟时飘着水仙花香,果皮从青绿渐变到柠檬黄,活像镀了层阳光滤镜。
台湾老农讲,这品种原是台湾金煌芒的“亲戚”,
上世纪50年代黄金煌先生用凯特芒和怀特芒嫁接出来的,
后来飘到海南、云南扎根,如今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000亩核心果园只放10%零售,抢手得很!
台农芒
这果子原是台湾农科所的宝贝,九四年漂洋过海来安家,
如今在三亚陵水一带的沙土地里扎稳了根,
占全岛芒果六成七成的地界,活脱脱成了热带果王。
剥开金灿灿的皮儿,果肉嫩得像刚蒸好的鸡蛋羹,甜得直往人心坎里钻。
海南阿婆讲:“这芒啊,甜过初恋!”(海南话“真甜哦!”)
咬一口,糖水能顺着指缝淌,纤维少得几乎觉不着,倒像在吃芒果味的云朵。
每年四五月份,海南的芒果山上挂满小太阳,
货车拉着金黄果子往北跑,甜味能飘到东北雪乡。
广东人吃法刁钻,偏要拿芒果蘸酱油,说“咸甜碰撞,好正啊!”
这果子皮薄肉厚耐储存,从南到北的超市货架都摆得齐整,夏日里咬一口,连蝉鸣都跟着甜三分。
澳芒
这物件儿,原是澳大利亚的尖货,2009年才飘洋过海来中国扎根。
海南三亚的阳光毒得很,昼夜温差大,糖分堆得扎实,结出的果子金黄透亮,表皮泛着红霞,跟抹了胭脂似的。
台湾、广西、云南也种,但论起甜度,还得数海南的“甜过初恋”。
这芒果大得离谱,单个能有一斤半重,果肉厚实得跟小枕头似的,咬一口汁水直飙,甜得人舌尖发颤。
最绝的是没纤维,入口即化,像含了块热带阳光。
海南阿婆卖芒果时总爱说:“咋样?这澳芒甜得能黏住牙!”
六七八月是吃澳芒的黄金期,海南的6月最早上市,广西紧随其后。
剥开金灿灿的皮,果肉橙黄发亮,香气能飘半条街。
您看那芒果摊前,金灿灿堆成了小山。
姑娘擦着汗珠儿拣了两颗,摊主麻利地套上红网兜:“今早刚下枝头的,甜着呢!”
塑料袋沙沙响,晚风里飘着果香,
这甜味儿绕了地球几千年,到咱手里还热乎着。
您掰开尝尝?
日子啊,就是这一口接一口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