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美对华出手后,新加坡前外长警告:小心变成清朝,欧盟不敢动了

   日期:2025-09-24    作者:wwos1 移动:http://xz3.paiqr.cn/mobile/quote/697.html

美国这几年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动作持续引发全球关注,尤其是2024年拜登政府的一次大幅调整。那次政策直接将中国电动车关税从原先的25%暴涨至100%,半导体产品的关税也翻了一倍,达到50%,锂电池等其他关键零部件的关税同样显著上升。这一举措不仅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应,也让许多国家陷入观望。比如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就公开评论,认为美国这种“筑高墙”的政策,可能会让自己逐渐走向衰弱,像清朝晚期那样封闭僵化。欧洲方面,本来考虑效仿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但看到华盛顿如此激进,反倒有些犹豫,选择暂缓,体现了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下,各方都在精细权衡自身利益。

至于美国为何采取如此强硬的举措,背后原因值得深思。拜登政府在2024年5月14日正式宣布加征关税,表面理由是保护美国本土产业,防止所谓的“不公平竞争”。然而,从时间线来看,这一政策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是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拜登直接将电动车关税拉高四倍,半导体关税也从25%加到50%。随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5月22日给出了具体执行细节,有的项目8月1日开始实施,有的则要等到2025年或2026年才落地。虽然表面上看这是经济政策,但很明显其中夹杂了政治考量——尤其是在大选年,拜登需要通过对华强硬来展示其“维护美国利益”的姿态,从而吸引选民支持。然而,高关税的另一面是成本上升,美国消费者最终要承担更高价格,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会因缺乏进口原料与市场活力而逐渐受损。

杨荣文的观点之所以引起共鸣,与他的背景有关。他1954年出生于新加坡,长期在政坛担任要职,从信息与艺术部长到卫生部长,再到贸易与工业部长以及外交部长,任职长达23年。2011年退休后,他进入企业界,担任嘉里集团副主席,还曾在复旦大学任访问学者。他对国际关系和中美互动有深入研究。2024年5月23日,他在新加坡的一场投资会议上直言,美国严重误判了中国的战略意图,把中国的发展解读成要取代美国霸权,因此才拼命压制。他警告称,美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做法,就像清朝自我封闭的政策,结果只会削弱国力,最终在国际竞争中落于下风。清朝自鸦片战争后因长期闭关导致科技与经济落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正是历史教训。杨荣文提醒,美国若坚持封闭路线,不积极参与全球合作,必然会丧失创新与发展的动力。

此外,杨荣文还特别谈到东盟的立场。他指出,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并不愿意在中美之间二选一。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3年双方贸易额突破8000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虽然施压要求盟友选边,但东盟更看重实际利益。美国这种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政策,在国际社会并不受欢迎。事实上,中国企业在面对美国高关税时,迅速调整出口策略,转向巴西等新兴市场。2024年4月至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巴西的出口量大幅飙升,甚至成为中国此类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地。这不仅重新塑造了全球贸易流向,也让美国本土车企感受到更大竞争压力。

俄罗斯方面也插话支持中国。2024年5月28日,普京在塔什干的新闻发布会上批评美国财政部长耶伦提出的“中国产能过剩”说法,直言只要产品能在市场上盈利,就不能算“过剩”,并指责美国在“歪曲事实”。6月6日,他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西方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指责毫无根据,市场应该由需求决定。这一立场既展现了中俄之间的战略互信,也凸显出在关税争端中,国际社会存在明显分歧。

欧盟的态度更显复杂。欧洲拥有大众、奔驰等老牌车企,而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欧盟从2023年10月起就对中国电动车展开反补贴调查,原定2024年6月5日公布结果,但因内部意见严重分歧而推迟。法国坚持维护自身产业安全,而德国担心中国的报复会打击其对华出口。最终,欧盟在6月12日宣布初步裁定,认定中国存在不公平补贴,并在7月4日实施临时关税,最高可达45.3%。不过,该措施还需在10月正式投票决定是否长期执行。中国方面随即回应,宣布对欧盟猪肉与乳制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显示出针锋相对的态度。这一过程表明,欧盟并不愿完全追随美国,而是在尽量保持一种平衡。

到2025年8月,关税战仍在升级。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时就声称要对中国商品加征60%关税。等他2025年初上任后,很快在2月1日追加了10%的关税。中国在2月4日回击,对美国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征收15%关税,对原油征收10%。此后,两国的关税层层加码,美国最高达到145%,中国最高也有125%。虽然双方在部分领域仍保留谈判余地,但整体趋势显示摩擦不断加深,全球贸易受损。IMF预计,这将导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0.2%。与此同时,中国加快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则抱怨成本增加、供应链混乱。

杨荣文在2025年继续频频发声。他在5月12日复旦大学的活动上表示,贸易战正在推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美国的关税政策更像特朗普的延续,但全球经济总会找到新出路。6月2日,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中国的目标并非称霸,而是追求平衡的多极世界。7月1日,他在瑞士银行的一场会议上再次指出,美国关税对全球经济冲击明显,但国际贸易体系的韧性仍然很强。7月7日,在中新建交35周年活动上,他提醒东盟国家要谨慎处理大国竞争,保持战略灵活性。

这场争端带来的启示颇多。保护主义或许能短期内保护部分产业,但从长远来看,无异于自我设限。清朝的历史早已证明,闭关锁国最终只会加速衰落。在全球化高度依存的当下,供应链紧密相连,美国加关税,中国另辟市场,欧盟左右摇摆,最终结果是所有国家都要付出代价。东盟选择中立,以自身利益为重,反而能在乱局中获益。中国凭借较强的经济韧性,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相比之下,美国农民、制造业企业和普通消费者都在承受压力,出口减少、成本增加、通胀高企。欧洲车企同样担忧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德国等国家更是急于通过外交稳住局面。由此可见,这场关税风暴不仅是中美之间的博弈,更是全球格局调整的重要转折点。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