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心理卫生这片特殊“战场”上,胶州市心理康复医院精神科副主任王晓亮,以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医病更医心”的至高境界。他用精湛医术为无数心灵拂去阴霾,以仁爱之心努力消融社会偏见的坚冰,更以责任担当引领区域精神卫生事业发展,在守护心灵健康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串温暖而坚实的足迹。
以心为灯,照亮被污名化的心灵角落
面对精神疾病患者常被社会误解与歧视的沉重现实,王晓亮视“尊重”为疗愈的基石,躬身践行着“一次弯腰倾听、一句温暖问候、一份平等尊重”的“三个一”原则。诊室内,他常以极致的耐心叩开紧闭的心门。一位曾拒绝治疗的精神分裂症青年,在他运用沙盘动漫人物的巧妙沟通下,最终卸下心防,重返校园。当这名青年康复后顺利考入美术学院,在感谢信中的心声振聋发聩:“您让我相信,爱与真诚定能消融这歧视的坚冰,感谢医生的尊重与理解,让我的生活又重新看到了希望。”
王晓亮深知,驱散偏见与守护隐私同等重要。他在病房创新推行“双轨制沟通”——每周设立家属开放日与患者私密谈话日,既维系了亲情联结,又为患者守护了表达自我的安全空间。他的手机更成为永不关闭的生命热线,近三年深夜紧急干预3起自杀危机,成功挽回了3个在悬崖边徘徊的生命。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29/125546152.jpg" />
仁爱无疆,将医者足迹深印最需要的土地
王晓亮始终将医者的使命主动延伸至医疗资源匮乏之处。自2018年起,他坚持深入乡村义诊,目光不仅关注疾病本身,更投向疾病背后的家庭困境与生存艰辛。在大朱戈村,他惊见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铁链禁锢多年,当即联合村委、派出所发起“解锁行动”。此后,他每月驱车40余公里持续随访,亲手制定的康复方案终使“铁链”化为无形,助力患者重归社会。患者父亲那句“是王医生让俺这个家日子看见希望,有了奔头!”的哽咽话语,是对他仁心最朴实的回响。王晓亮年均开展公益讲座15场,足迹遍布社区、学校、企业;开发《青少年情绪管理》课程,惠及学生3.2万余名;深入乡村,督导提升基层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为基层企业员工定制解压方案,筑牢职场心理防线。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29/125546522.jpg" />
精研医术,勇闯诊疗“无人区”
面对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严峻挑战,王晓亮敢于向诊疗壁垒亮剑。他领衔研创“四维评估-阶梯治疗”体系(融合生物评估、心理测评、家庭功能、社会支持),将治疗有效率显著提升至92%。15岁的重度抑郁患者小玲(化名)便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经过8个月个性化治疗,最终得以重返校园。父亲含泪表示“您救的不只是孩子,是我们整个家”,道出了一个家庭饱经风雨后的无尽感激。他积极投身科研前沿,参与省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精准用药重大课题,成为青岛市双相情感障碍研究课题的重要成员。当医院2017年引入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他率先将其用于治疗难治性抑郁,并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反响。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29/125546472.jpg" />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xz3.paiqr.cn/file/upload/202508/29/125547642.jpg" style="text-align: center;" />
薪火相传,点亮更多守护心灯的种子
作为科室发展的领路人,王晓亮秉持“医德为先、术业并进”理念,倾力打造高素质人才梯队。他主持制定“青年医生成长计划”,通过疑难病例深度讨论、国际前沿追踪分享,为科室培育了多名业务骨干。作为滨州医学院的教学培训基地,他每年悉心指导实习生2名以上,为精神卫生事业的未来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充满热忱与专业能力的新生力量。
十四载寒暑,他的诊室没有冰冷器械的喧嚣,唯有轻声细语汇聚的疗愈暖流;他的足迹不囿于诊室方寸,更深深印刻在社区院落、菁菁校园、企业工厂。他的名字或许不为大众所熟知,却以最深刻的方式,镌刻在许多患者重获尊严与希望的生命年轮里。他从心出发,用爱疗愈,以无声大爱点亮了无数曾深陷黑暗的心灵,在精神卫生事业的土地上,播种着永不凋零的春天。(通讯员: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