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逛完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感触颇深。
这次参会的企业中,除了AI智能科技、具身智能相关领域的企业外,也有、理想、等车企参展或联合参展。
然而,与那些AI智能科技公司通过这次大会展现公司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不同,多数参展的车企似乎将这次大会视作一次车展之外的全新“卖车渠道”。
就比如,当看到特斯拉展台上最新促销政策的展示牌时,我的内心就非常复杂。
当然,也并非所有车企都那么“现实”。当慢悠悠逛到展台时,笔者发现,这家传统车企仿若一股“清流”,是真正在全心全意地展现汽车AI领域的最新成果。
从智能驾驶到智能座舱,从算力基建到安全体系——在大会上,吉利带着阶跃星辰一起展出的“全域AI”技术矩阵,给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指了条实在的路,让大家能清楚看到传统汽车怎么变成“AI智慧生命体”。
就像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迭代的是技术,坚守的是安全。在安全上,我们不‘减重’。”
在汽车智能化跑得越来越快的当下,这种以安全为底线、用AI当引擎的思路,确实值得行业好好琢磨。

全产业链布局的底层逻辑
要说吉利这套“全域AI”技术图谱,最显眼的就是“根技术”和“全链路”拧得特别紧。
早在2021年,吉利就发布了“智能吉利2025”战略,想通过“一网三体系”搭起一张智能科技生态网;到2025年1月,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一发布,就说明它的布局到了收获的时候——现在吉利是全球唯一把AI智能化领域全方面都布局好的车企。
能做到这点,核心还是靠“算力、算法、数据”这三驾马车一起使劲。
算力方面,吉利联合阶跃星辰这些生态伙伴搞的星睿智算中心2.0,算力达到23.5EFLOPS,在国内车企里排第一,给大模型训练提供了个“超级引擎”。吉利控股集团首席智驾科学家陈奇就说过:“云端算力是智驾支持汽车往AI智慧生命体发展的奠基石。”
算法这块,吉利自己研发的星睿AI大模型体系,和阶跃的多模态大模型、Deepseek大模型深度融合,形成了能处理语言、视觉、数字孪生的智能引擎。
比如数字孪生大模型,能在虚拟空间里把真实路况复现出来,让智驾系统在“数字训练场”里练上亿万次;语言大模型则支撑着智能座舱的情感化交互,从只会“执行指令”升级到能“理解意思”。
数据方面,吉利已经攒了10T的token数据、40B的汽车领域垂类数据,这些数据不是随便堆着,而是通过合成数据平台整理成结构化的“驾驶知识图谱”,覆盖了各种场景。
林杰在访谈里就强调:“我们从出行那些开车好的老司机那拿数据,让系统学着像老司机一样思考,真实数据可比仿真数据有用多了。”
现在,这些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到了量产车上——智驾域的千里浩瀚系统、动力域的雷神AI电混2.0、底盘域的AI数字底盘、架构域的AI智能架构,已经在吉利旗下车型上广泛搭载。这种“自己研发+生态合作”的模式,不光让吉利成了“AI造车第一车企”,还成了行业智能化标准的制定者。

从单域突破到跨域融合的进化
智能驾驶的进步,在吉利的技术路线里能明显看出“代际差”。
一年半前还是“小模型+规则”的时代,到去年年中就进入两段式端到端阶段,今年3月又进化到一段式端到端,两年时间里跳了三级;而且今年第四季度,面向L3的技术架构、云端WM+基座大模型和车端VLA+端到端对抗安全模型也要落地了,到时候就能实现“AI训练AI,AI检验AI”的闭环。
这么迭代的最终目的,是从“单域智能”升级到“跨域融合”的智能化2.0阶段。
在1.0阶段,吉利专心在智驾这一个领域深耕,千里浩瀚系统现在已经能覆盖无图城市NOA、车位到车位泊车这些全场景,泊车功能还得了“全能泊车王”的美名,主动安全功能更是帮用户避开了超412万次碰撞风险。
到了2.0阶段,智驾就成了“根技术”,开始给整车其他领域赋能。
9X搭载的千里浩瀚H9方案,就是这种融合的好例子:双英伟达Thor-U芯片带来1400TOPS算力,能同时运行“双端到端大模型”互相验证;5颗激光雷达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43个感知单元搭起“全域、全向、全时”的安全网。
更关键的是,通过和底盘域的融合,它能在侧碰前0.7秒抬起一侧底盘,减少27%的侵入量;和三电域的融合,未来还能实现VPD机械臂自动充电,车主不在的时候车能自己补能。
林杰打了个比方:“现在的千里浩瀚就像个需要多练练的司机,越来越自然了。以前像机器人开车,一顿一顿的不流畅,现在用优秀司机的数据训练,越来越接近老司机的判断了。”
这种“像人一样”的体验背后,是吉利在追求“无感人机共驾”——通过智驾和座舱的融合,用户轻轻拨一下方向盘就能变道,说句“超过前面的车”系统就会自动超车,交互起来就像“心有灵犀”一样。
对于行业里争论的“车企要不要自己研发智驾”,陈奇的看法很实在:“自研不是非黑即白的事,得看企业的阶段和资源,但好的智驾团队必须懂整车。”
作为传统主机厂中唯一全栈自研并量产高阶智驾功能的企业,吉利现在还开放根技术,“尽量减少行业资源浪费,帮伙伴成功”,这种开放的心态让它在竞争中更有号召力。

从功能控制到情感共鸣的跨越
智能座舱的进步,在M9上有了颠覆性的突破。
它搭载的超拟人车载AI智能体,第一次把“端到端AI语音大模型”用到了车上——用户用方言说“开快点,赶时间”,系统不光能精准get意思,还会带着点着急的语气回“好的,注意安全”,这种带感情的交互,彻底打破了传统车载语音的“机械感”。
这突破离不开吉利和阶跃星辰的深度合作。双方一起研发的Step系列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向全球开发者开源了;大会期间发布的下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预览版),更是基于阶跃Step3大模型,能实现多模态融合交互、端云一体记忆这些功能。
这种交互的核心是“不刻意”。在极氪9X上,未来用户看一眼后视镜就能唤醒盲区监测,轻轻往方向盘上用点力就能触发变道,说话就能控制车速、转向、泊车。
陈奇也说:“无感人机共驾是近期的重要方向,跨域融合能让智驾和用户的想法无缝衔接,消除体验上的割裂感。”
集成了智能座舱Agent OS的吉利“蛋舱”,把这种体验做到了极致。通过摄像头感知用户的微表情和生物数据,系统能主动提供服务:检测到用户打哈欠,就自动调低空调温度、放提神的音乐;发现后排小孩睡着了,就关掉对应区域的氛围灯。
这种“感知-理解-服务”的闭环,让座舱从“功能控制中心”变成了“移动生活管家”。

全域守护的坚守与突破
在吉利的智能化布局里,“安全”一直是不能动的底线。
从2007年《宁波宣言》提出“造最安全的车”,到2020年提出“全域安全”理念,吉利搭起了覆盖生命、健康、财产、隐私四大安全域,包含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等九大系统的完整体系,目标是“生命零伤亡、健康零危害、财产零损失、隐私零泄漏”。
被动安全方面,吉利旗下40多款车都拿到了Euro NCAP、C-NCAP的五星评级。在2025年Euro NCAP测试中拿了中国品牌第一,极氪9X还完成了105km/h的后碰测试(能量是国标的4.4倍),这些成绩背后是2000MPa热成型钢材打造的车身结构——强度相当于潜水艇外壳,给乘员舱筑起了坚固的屏障。
主动安全上,神盾金砖电池通过了比国标还严的测试:23项指标超过新国标,还多加了跌落、踩踏等12项测试,被针扎了也不起火、不爆炸,还能正常供电。林杰坦言:“我们宁愿少赚点钱也要做好安全,吉利的车一般比同级车重,重就重在安全上——防撞结构、钢材材质,这些都不能减。”
智能安全这块,千里浩瀚系统的AEB功能能在130km/h时速下刹停,比人反应快2倍;遇到横向碰撞风险,系统能提前1.5秒预警并主动避让。
陈奇也明确说:“横向非预期碰撞由车企担责,我们的系统已经能识别断头路这些危险场景,从技术上兜住安全底线。”
更难得的是,吉利没把安全当成“竞争壁垒”,反而向行业共享了隐藏式门把手、电池防护等专利,推动安全平权。今年,它还会发布智能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重新定义行业安全标准——这种“开放共享”的态度,让安全真正成了汽车智能化的“压舱石”。

从交通工具到智慧生命体
站在AI大会的聚光灯下,吉利画的未来蓝图很清晰: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变成“AI智慧生命体”。这种变化的核心是“自主意识”——车能自己补能、避开危险,甚至能理解用户的情绪,成为“有温度的伙伴”。
技术上,这需要“车端+云端”一起发力:车端的VLA+端到端模型负责实时决策,云端的WM+基座大模型负责积累知识,通过“AI训练AI”实现群体智能。某辆车遇到特殊路况的处理办法,上传到云端优化后,会推给所有车,形成“一辆车学习,所有车进步”的网络效应。
生态上,吉利的未来出行星座计划已经发射了30颗卫星,覆盖全球90%的区域,今年内完成星座一期部署后,会搭起“空天地一体”的智能网——到时候车不光能感知周围环境,还能预知远方的路况、天气变化,和智能家居联动,成为万物互联的一个节点。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李传海说:“吉利有望从车企变成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这话不是空想。当汽车有了感知、决策、进化的能力,当AI从“执行工具”变成“智能管家”,它就成了能跑的“机器人”——这不是科幻,是吉利用“全域AI”技术铺好的未来路。
从AI大会的展台到产业变革的前沿,吉利的实践说明:汽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不是堆技术,而是“以人为本”的进化——让出行更安全、更高效、更有温度。
就像林杰说的,“迭代的是技术,坚守的是安全”,这种坚守,正是智能化时代最宝贵的行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