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在宣纸上划过的沙沙声、乒乓球拍撞击的砰砰声、剪刀裁剪纸张的咔嚓声······自2021年以来,每个周六、周日,阜新市新邱区新发屯街道荷花社区的“幸福学堂”里总是热闹非凡。二十多个孩子或是围坐在书桌前练书法,或是在活动室里挥拍打乒乓球,或是学剪纸——这个由社区牵头、志愿者撑起的社区公益课堂,从2021年的“临时看护点”慢慢成为孩子们的“成长乐园”。
一间教室的沸腾
从“没人来”到“不愿走”
“老师,看我剪的窗花!”周六上午10点,8岁的朵朵举着剪纸作品,蹦跳着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红月面前。这个曾窝在沙发看动画片的孩子,如今每周最盼着来社区学堂——练书法时一笔一画描红,打乒乓球时挥汗如雨,学剪纸时聚精会神,下课了还拉着伙伴比拼技艺。
教室角落,社区党委书记王丽平笑着说:“现在天天坐满二三十个孩子,2021年刚办学堂时可不是这样。”当时,社区在街道办事处和教育部门支持下开办学堂,后来因多种因素日渐冷清。
2022年6月,社区盘活闲置房屋,志愿者刘兴先开设了书法和美术公益课。“一开始就三五个孩子,我边教边琢磨怎么让课堂有意思。”她带孩子们在宣纸上画小动物,用毛笔写名字,家长们渐渐发现,“孩子在这儿既能学本事,又有人照管,周末我们也能轻松一会儿。”口口相传间,来上课的孩子多了起来。
如今的学堂早已不是简单的“看护点”。课程表里藏着社区的巧思:书法、美术是每周固定项目,书法爱好者朱景升握着孩子的手纠正握笔姿势,教他们“字如其人要端正”;每两周一次的乒乓球课上,乒乓球教练赵刚带着孩子们做热身,嗓门洪亮如喊口令,手把手教他们握拍挥拍;剪纸课上,何红月教孩子们剪福字、生肖······
“办学堂不只是看管,更要让他们有收获。”王丽平说,软笔书法磨炼耐心,乒乓球锻炼协调性,剪纸传承传统文化,每门课都蕴含着对孩子成长的考量。
变化悄然在孩子们身上发生:以前坐不住的小林,能屏气写完《静夜思》;内向的小琪会主动上台给大家表演节目;调皮的豆豆,课后会把彩笔按颜色摆回笔盒,还提醒同学“别掉纸屑”。
“孩子现在回家背‘床前明月光’,说是朱老师教的。”家长王军笑着说,以前愁孩子抱着手机不放,现在来接他时,孩子手里准攥着新画,小嘴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在笔墨香与欢笑声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养成了学习与生活的好习惯,培养了兴趣爱好。
一间教室的沸腾,是城市最柔软的回声。当空板凳被小身影填满,沉默被笑声替代,等待被奔跑覆盖,这间教室不仅是成长乐园,更是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粉笔灰落满讲台的痕迹,球台边的淡淡划痕,墙上贴满的稚嫩作品,都在诉说着基层服务的温度——这温度,藏在每堂用心的课里,写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
一群人的接力
从老党员到志愿者
“老师,我画完了!”小女孩举着画纸跑到刘兴面前,纸上是一棵歪歪扭扭的向日葵。刘兴蹲下身,认真看了一会儿,说:“你画的是太阳在跳舞吗?”女孩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
这是刘兴在“幸福学堂”的第三个年头。她原本只是一位爱好书法美术的宝妈,“我喜欢画画,能教孩子们挺好的。”她的课堂上,既有自己上二年级的儿子,也有邻居家的小朋友。每周六上午,她都带着孩子们画水彩、写毛笔字。
像刘兴这样的志愿者,在荷花社区有8位。朱景升退休前是民警,现在每周日都来教书法。他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名字和特点:“李小宝握笔太用力,得提醒他放松。王小丫喜欢用粗笔,得多备几支兼毫。”有次下大雨,他裤脚全湿,却笑着说“不能让孩子等”。
“屈膝!挥拍!”武术、体育舞蹈教练赵刚是位退役军人,在这里教孩子们打乒乓球。他手掌轻扶孩子小臂纠正握拍姿势,口令随挥拍节奏起落,乒乓球在球台蹦出清脆声响,汗珠沿额角滑落,球拍挥动带起阵阵微风。
更让人动容的是社区的老党员志愿者们。平日里,他们不仅照看着学堂里的孩子们、辅导孩子写作业,端午节时,还手把手教孩子包粽子,送给社区里的独居老人。课堂之余,他们带领孩子们打扫学堂卫生,共同传递志愿微光;在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上“微党课”。“他们总说‘人老了闲不住,能为社区、为街坊们搭把手儿,做点身边的小事儿,心里就踏实’。”王丽平这样对记者说。
退休后的郝福茹身着一袭缀满娇艳花朵的旗袍站在琴旁,眉眼带笑,正用生动的话语给孩子们讲解声乐知识。她的耐心引导与孩子们对声乐的好奇憧憬交融,化作一曲无声却温暖的公益乐章,诉说着余热发光的美好。
在“幸福学堂”里,每一位志愿者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他们用自己的光芒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一群人的接力,不是简单的“你退我进”,而是一种“我为人人”的社区文化的生动体现。当退休民警、退役军人、老教师、年轻妈妈在同一间教室里并肩站立,学堂成为孩子们心中的乐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温暖了孩子们的心田,也激发了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一条巷子的回声
从“管孩子”到“育社区”
傍晚6点,夕阳把荷花社区的巷子染成了金色。孩子们举着乒乓球拍、剪纸、毛笔,像举着一束束小火把,沿着回家的巷口奔跑。他们的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在社区上空回响。
“以前,每到周末,要么把孩子送兴趣班,要么由家里老人照看,总不放心。如今学堂免费开放,孩子们不仅有处可去、有课可上,还交了不少好朋友。”小俊鹏妈妈的话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现在他回家第一件事是写毛笔字,写完了还要给我们背古诗,说是‘刘老师教的’。”
社区里的老人也乐开了花。国庆节前夕,老党员李大爷给孩子们讲英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孩子们围着他,听得入迷。李大爷说:“没想到,小孩子们也这么爱听党课,我得常讲啊!”
社区学堂不仅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看护难”问题,还让社区变成了“熟人社会”。王丽平说:“以前邻居见面不认识、不打招呼,现在家长来接孩子,都会聊几句,谁家有事儿,大家都愿意帮一把。”
志愿者们还在教室外墙绘制了一幅“荷花地图”,标注出社区里会讲故事的老人、会修家电的大叔、会做手工的阿姨,居民们称之为“共享奶奶”“共享叔叔”。王丽平说:“学堂不是孤岛,是社区的芯片,把散落的温情重新编程。”
一条巷子的回声,不只是孩子们的笑声,更是社区治理的“和声”。当“临时看护孩子”转变为“共同培育社区温情”,当“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变成“守望相助的一家人”,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它从来不是冰冷刻板的条文规章,而是鲜活滚烫的日常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