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9日的深夜,中国商务部发布了一则简短但极具影响力的消息:中美双方决定继续推动暂停关税等措施的展期。这18个字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强烈反应。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全球资本市场的波动已经成为常态,而这次的消息给全球经济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自从特朗普政府开始发动关税战以来,全球资本市场一直深受其害。贸易战的升级,不仅让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甚至那些拥有雄厚资金的大企业也未能幸免。市场不安的情绪愈演愈烈,直到特朗普提出最后通牒时,这18个字的消息仿佛为全球经济提供了一个短暂的缓冲期。尽管90天的窗口期为全球经济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但未来仍然充满变数,不禁让人思考,贸易战是否会再次升温?
瑞典的谈判落幕
7月28日至29日,中美双方的经贸牵头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进行了新一轮的高层会谈。此次谈判与以往不同,双方没有进行形式上的虚晃一枪,而是进行了真正的深入磋商,整个过程持续了近一天半。最终,中国商务部深夜发布了最新的谈判成果,核心内容是“继续推动暂停关税等措施如期展期。”这些简短的话语,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具有非凡的意义。
特朗普政府自上台以来,便对中国商品加大关税力度,涉及领域广泛,从机械设备到消费电子、从新能源到高端制造业,都未能幸免。仅仅在5月的新一轮关税清单生效后,全球资本市场便出现了剧烈波动,许多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甚至各国央行都在紧张地关注着中美之间的每一次谈判进展。瑞典会谈一结束,全球市场的反应迅速而强烈。美股期货、亚洲股市、人民币汇率纷纷走强,国际油价也有所回落,避险资金出现了明显流出。
从根本上讲,这18个字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意味着在关税战的关键时刻,双方选择了暂缓升级,而非继续加剧冲突。这对全球经济而言无疑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尤其是在产业链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巨大的波动。
全球经济面临的痛苦
那么,为什么中美之间的关税战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中美贸易战的火苗早已超出了两国的范围,它已经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性危机。首先,受冲击最大的便是美国自己。据中国商务部和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权威数据,受影响的美国企业数量已超过6万家,全球产业链的上下游都深受其害。
尽管美国本土制造业并未因此获得复苏,反而由于关税的增加,市场物价不断上涨,消费电子、家居、汽车等多个领域的价格涨幅尤为显著。美联储也多次警告称,贸易摩擦正在直接推动通胀压力上升,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同样面临不小的压力。出口受阻、外部订单放缓,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了明显影响。然而,得益于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国内市场需求迅速补充了外部市场的空缺,供应链灵活地进行了调整,很多相关产业逐步转向了“东盟”等新兴市场。
2025年上半年,中国的GDP同比增长达到了5.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大幅上调了中国经济的预期。中国制造业在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持续突破,让全球产业链的重心逐渐向中国本土和东南亚地区转移。特朗普没想到,自己对中国的制裁反而催生了中国的一系列反制措施,令中国在面对困境时展现出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
美方的策略和中方的应对
在瑞典的谈判中,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现出对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强烈关切。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的石油出口依赖中国和印度的市场,而美国则一方面打压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另一方面希望中国减少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然而,事与愿违。中国通过合理的价格购买俄罗斯及中亚的石油,保障了自身的能源安全,并且稳定了全球能源市场。尽管美国增加了页岩油的产量,但其对国际油价的调控能力仍然有限。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本土能源出口仍然需要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
即便如此,随着10月的到来,再次谈判的信号已经释放。美国可能会利用“能源牌”加大对中国的谈判压力,甚至在伊朗、委内瑞拉等地缘能源问题上有所行动。然而,中国的底牌同样非常充足。中国经济增长的恢复态势强劲,内需市场的庞大,全球供应链的高度依赖,这些都让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占据了强势地位。中国坚决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决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做出任何妥协。
尽管特朗普政府一再出尔反尔,从2018年发起的301调查到2020年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再到2025年的新关税清单,每一次的变化都使市场的信任度逐步下降。中国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甚至全球的投资者,已经学会了“两手准备”,既积极应对美国的压力,又加速推动市场多元化。美国频繁发起贸易战,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国,最终反而会对美国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更大的冲击。
90天的窗口期:全球经济的缓冲带
瑞典会谈争取到的90天窗口期,给全球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关税展期意味着全球供应链暂时不会受到新一轮冲击,全球资本市场也因此得以稳定,企业和投资者可以趁此调整策略。然而,90天过后,如果中美之间的分歧依然无法有效化解,贸易战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随着美国即将迎来总统大选,特朗普政府将面临巨大政治压力,关税、能源、俄罗斯等议题可能会成为关键的博弈筹码。中国则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深化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无论美国如何变化,中国都能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空间。
在这90天内,中美双方将有更多的时间去试探对方的底线,并努力稳住局面。中国将继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扩大内需市场,提升自主可控能力。美国则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界、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大。双方都清楚,再继续对抗下去,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深重的困境。
对于中国而言,维护自身利益始终是底线,而保持战略定力才是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中国经济的韧性、市场的广度以及供应链的灵活性,都是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保障。对美国而言,若一味地追求“极限施压”,最终只会伤害自己的经济,并失去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
全球市场的共识已经越来越明确:中美合作,世界才有希望;而中美对抗,则是全球的灾难。中国的态度一直没有改变: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但如果特朗普继续坚持对抗的立场,那么他可能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你认为这种可能性大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