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亿前海人寿十年沉浮录:民营资本的保险梦与现实选择|史海钩沉

   日期:2025-10-27    作者:tcetc 移动:http://xz3.paiqr.cn/mobile/quote/921.html

图片| 空流霜  |顾柠 



编者按:
保险业的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从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保险业迎来春天,再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开始腾飞,每一步都与国家的政策和经济脉动同频共振。
中国保险业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开放时间最早、程度最高的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险需求迅速增长。2023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首次突破5万亿,达到51247亿元,保费增速较上年增长9.14%,远超GDP增速。保险密度和深度也大幅提升,2023年保险密度达到3635元/人,保险深度回升至4.1%。这些数据不仅展示了中国保险业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保险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保险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客户需求不断升级、行业监管愈加完善,我国寿险行业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挑战。诸如保费高增长不再、价值修复缓慢、资产端风险加剧以及偿付能力普遍下滑等多重挑战相互交织,为国内寿险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一个深度调整和转型的阶段,保险业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从单纯的“管理者”转型为“服务者”,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史海钩沉》栏目将聚焦于这些历史瞬间,通过深入分析,探讨保险业中最重要的机构主体们,分析其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栏目的开篇文章中,我们首个研究对象为前海人寿。前海人寿是保险业在快速发展与严格监管中寻求平衡的一个缩影,回顾这家机构的成长、发展历史,不仅能够回顾保险业从野蛮生长到监管有度的历程,更能为未来行业发展提供镜鉴。

图片


2011年前后,金融业逐渐放宽监管,保险业迎来大发展时期,在此背景下,民营资本随即吹响了进军保险业的号角。
前海人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轰轰烈烈地成立,开业仪式上,时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深圳市市长许勤,广东省政协常委等均前海人寿亮相揭牌现场。不负众望,开业仅四年,前海人寿的规模保费便跻身75家人身险机构中第11位。而且做到开业第二年就实现盈利,打破“七平八盈”的定律。
祸兮福所倚,在业绩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而这,多要追因于保险业的巨大争议——万能险。
2016年年中,原保监会对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前海人寿在万能单独账户管理、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年底,原中国保监会发函,要求前海人寿规范万能单独账户管理,并令其在工作符合监管要求前,暂停开展新的万能险业务。
次年2月,监管部门又对机构和7名高管进行警告、罚款、撤职、禁业等处罚,其中时任董事长姚振华被撤职并禁业10年。至此之后,前海人寿的净利润也从2016年高点逐渐滑落。
从辉煌到暗淡,恰是成立12年的前海人寿的真实写照。站在现在的时间节点,产品保险预定利率的调降、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落地,为前海人寿这样以银保渠道为主的保险机构提供“降费差”支持。
前海人寿的下半篇故事才刚刚开始…
1
“诞生于前海、以前海命名”,坐落于海蛇口自贸片区的前海人寿,曾立下如此豪情壮志。
“前海人寿计划3年完成全国布局,5年发展成为优秀寿险公司,10年进入国内一流寿险公司行列,15年打造成世界知名优秀寿险公司,并最终发展成为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这是前海人寿在开业挂牌仪式上立下的目标,可谓异常宏大。
前海人寿落户的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是特区中的“特区”。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前海地区将成为珠三角与港澳及东盟加深服务业、科技产业合作的载体。国务院及深圳市政府对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前瞻性的、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将为前海人寿的后续发展和愿景提供一份动力。
占据天时、地利,资金自然不成问题。前海人寿是由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深圳市钜盛华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深圳市深粤控股有限公司) 、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凯信恒有限公司 (曾用名:深圳市凯诚恒信仓库有限公司)、深圳市健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曾用名:深圳市健马科技开发有限公司)6家民营企业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0亿元。
下一步,前海人寿将解决人才问题。据了解,首任董事长姚振华在牵头前海人寿之前,并未真正涉足保险业。因此,在市场上寻求的专业人才就成唯一选择,前海人寿首任总经理孙伟光便是其一。资料显示,孙伟光保险经验丰富,曾在中国平安保险总公司和分公司供职过,参与过新华人寿的筹建并出任副总裁,后来离开新华人寿,参与筹建正华健康险,拟任其总裁。但正华健康险筹建多年未果,孙伟光转任美国WellPoint健康险公司在华办事处代表。而前海人寿已经是孙伟光筹建的第三家保险公司了。
宏观政策指明方向,股东有实力基础,机构层面亦有人才支持,万事俱备,开业在即。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努力下,前海人寿于2011年9月获得原保监会筹建批复,再到2012年2月获准批复开业,前海人寿走完这一流程花费不到半年。
2012年2月,前海人寿举办开业挂牌仪式。站在数十年后再看这次仪式,感觉依旧“盛大”。除董事长姚振华外,时任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深圳市市长许勤,广东省政协常委等均为前海人寿揭牌并发表展望。同时,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应春代表市政府,向该公司颁发了20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
有了多方支持,姚振华底气十足,他曾经在挂牌仪式上表示,今后三年将是前海人寿高速发展的机遇期,2014年前海人寿计划在全国要开设5到6个省的业务,预计保费规模为500亿左右。
从结果看,姚振华和前海人寿做到了……
2
开业不久,前海人寿的动作可谓“迅猛”。
展业前期,前海人寿开分支机构的速度堪称迅猛。截至2012年年末,前海人寿已经开了深圳、广州、惠州、东莞、佛山、湛江、汕头7家分支机构,基本是广东省保费较高地区。
在同一时期,前海人寿还拓展了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等银保渠道,并推出多款分红险和万能险产品。当然,银保渠道也是前海人寿的主要销售渠道。
迅速扩张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2013年是前海人寿第一个完整经营年,当年规模保费便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43.1亿元。之后两年又保持超过100%的增速,2014年实现规模保费348.2亿元,2015年达到779.3亿元,在75家人身险机构中排名第11位,超越阳光人寿,次于太平人寿。2016年虽然增速慢了下来,但规模保费还是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03亿元。
不仅如此,前海人寿还打破了寿险行业“七平八盈”定律,开业第二年就实现盈利。资料显示,2013年至2016年分别实现净利润0.1亿元、1.3亿元、31亿元、41亿元。
可以说,前海人寿已经把同在2012年成立的东吴人寿、弘康人寿、珠江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甩在后面。
规模保费不断上升,对偿付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自前海人寿成立以来,四年五次增资(含首次注册),注册资本从成立之初的10亿不断增加至85亿。
此外,增资过程中,前海人寿的股权结构也发生改变,原始股东立白集团、健马科技选择退出,随后又增加了金丰通源成为新股东,杨振华的钜盛华逐渐成为第一大股东。到 2022年第一季度,前海人寿的股东结构基本稳定,但钜盛华所持前海人寿所有股份均处于冻结状态。
然,规模保费高,风险也跟着涨……
3
前海人寿规模保费之所以实现快速增长,是靠万能险拉动,而万能险销售增长动力又靠高手续费和高收益带动。如何平衡企业发展和风险防控,是前海人寿必答题。
在前海人寿的一系列保险产品中,养老保险、健康保险、人寿保险、教育保险、意外保险种类齐全,但主打的无疑还是“理财型”保险。2015年前海人寿的779.3亿元规模保费中,605亿元均为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这也是人们口中的万能险。
前海人寿的发展策略确实激进,为拉高规模保费,不惜以高结算利率和高手续费为代价。
据前海人寿2013年10月份万能型产品结算利率来看,有3款产品高于5%,1款产品为4.5%。
而同期部分机构的万能型产品结算利率要低于前海人寿。
此外,据《证券日报》于2014年5月的报道,海利年年两全保险(万能型)和前海盛世财富终身寿险(万能型)为主的前海人寿银保产品的总费用率达到6%-7%,与此对照,同业的手续费率一般为3%上下。
平心而论,规模保费扩大对公司提升市场份额及优化资金运用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较高的结算利率也对消费者有较强吸引力。然而,保费快速增长的同时,风险也急剧上升。
很快,监管部门也意识到相关问题,新政策应运而生。2014年4月1日,原中国保监会和原中国银监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正式实施,史称“银保新政”。这其中要求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发展风险保障型和长期储蓄型保险产品。并对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占比进行“考核”。
但如前海人寿这样,既以银保为主渠道,又以万能险为主销的保险公司,并未果断选择掉头,反而为了应对新政,推出3年期的替代型产品,并提高了产品结算利率和部分产品手续费。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曾算过一笔账,2016年前海人寿万能险结算利率为5.05%(远高于同期银行理财产品),加上银行等渠道费用,销售万能险资金成本在7%-9%。这一数据远远低于信托等融资渠道。此外,2015年11月前海人寿共有36款万能险在售。其中,共有25款万能险年利率超过6%,最高达7.45%,仅有1款万能险年利率低于5%。
到这里,不难看出,前海人寿有较高的负债端成本,但是却在开业第二年就实现盈利,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房地产行业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前海人寿亦从中受益。自2013年至2016年,该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维持在6.9%至8.1%的区间内。同期,前海人寿的投资收益分别为13.84亿元、42.11亿元、112.89亿元、168.46亿元。
只不过,事到如今,该有的雷,终于埋完了,前海人寿即将进入分水岭……
4
2016年前后,前海人寿面临多重问题:万能险停售至资金链断裂、董事长姚振华因涉及多项违法行为而被禁业,偿二代剑指风险隐患。
2016年5月至7月,原保监会对前海人寿万能险业务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前海人寿在万能单独账户管理、客户信息真实性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保监会当时向前海人寿下达了监管函,并责令整改。年底,原中国保监会发函,要求前海人寿规范万能单独账户管理,并令其在工作符合监管要求前,暂停开展新的万能险业务。
对于前海人寿而言,万能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至于万能险资金去向——房地产,即举牌了万科在内地其他房地产公司,但最主要的还是为“宝能系”地产“输血”。
自诞生之日起,前海人寿就被质疑是股东房地产业务输血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前海人寿累计为宝能地产输血至少48亿元‌。

图片

诚然,保险业具有融资功能,利用较低成本的甚至是零成本的保险资金发展原有产业进行“产融结合”,但这种模式无疑埋下诸多风险,而前海人寿这类“金融魔术”自然被重点关注。
2017年2月24日监管部门发布行政处罚,对机构及涉及的7名高管进行警告、罚款、撤职、禁业等处罚,其中时任董事长姚振华被撤职并禁业10年。在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前海人寿及部分高管涉及多项保险资金的违法行为。

图片

业绩层面,失去万能险的前海人寿,就像失去了一把利剑。2017年第一季度,前海人寿万能险在规模保费中占比由2016年的76.11%降至0.35%,规模保费收入同比下降42.53%至135.31亿元,市场排名由2016年的11位降至21位。在此之后净利润也多年下滑,2016年至2019年,前海人寿净利润分别为41亿元、9.5亿元、6亿元。
此外,2016年“偿二代”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保险业以风险为导向看齐。前海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问题也暴露出来,2016年年末,该司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56.45%和112.9%……
忆往昔,2013年4月前海人寿正式获批股权和不动产投资资格,是国内较早获得创新类投资资格的保险公司之一。看如今,令人唏嘘。
5
进入2020年,失去万能险的前海人寿,开始调整产品策略,注重分红型产品增长。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不断压低各类产品的保险预定利率,努力降低“利差损”风险。此外,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落地,也为前海人寿这样以银保渠道为主的保险机构提供“降费差”支持。
前海人寿2020年及2021年年报显示,前五名保险产品信息中,分红型产品取得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645.59亿元、574.31亿元,各占当期保险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2.4%和79.94%。在产品转型当中,前海人寿也承担着些许“阵痛”,比如保费、净利下滑。数据显示,2020年保费及净利润分别为783亿元和11亿元,2021年保费及净利润分别为718亿元和2.5亿元。

图片

图片

不过,业绩下滑与其说是前海人寿业务萎靡,不如说是前海人寿正在“去泡沫”。
自2019年下半年起,在宏观政策层面不断调整保险预定利率。最新一次调整为今年10月1日,要求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在此之前,2023年8月1日已经将,分红型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的保证利率上限则分别下调至2.5%和2%。可以看到,前海人寿“利差损”正逐步化解。
对于前海人寿来说,分红型产品正如火如荼地增长,但既往万能型产品保单也要兑付,不过,前海人寿万能型产品的结算利率已经回归正常。据《13精资讯》显示,2024年6月份,1881款万能险结算利率的平均值为2.97%。同期,前海人寿有2款产品达到3.5%,4款产品达到3%,18款产品达到2.5%。
在调整产品策略及降低“利差损”的同时,“报行合一”也在进行。自2023年8月以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在银保渠道力推“报行合一”,旨在加强费用真实性管理,治理佣金水平超出备案水平的乱象,保险机构“降费差”得以实现。对于“报行合一”的成果无需赘述,可以肯定的是,“报行合一”对前海人寿这样以银保渠道为主的机构来说,是个利好。
不过,前海人寿仍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尚待解决,如2022年7月,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宝能集团官网发布两则公告称,旗下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董事会决议免去沈成方的公司总经理职务,另行安排。前海人寿召开临时股东大会,股东大会决议免去沈成方的公司董事职务、免去陈琳的公司监事职务。但是上述二人仍在前海人寿官网中。

图片

另外,前海人寿已有两年多时间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最新一份还是2022年第一季度的。对于其经营状况还需要等待最新数据披露。
诚然,前海人寿已从刚成立时的高光中走向低谷,不过“前海人”并未失去全部信念和灵魂,虽说遭到了万能型产品及“房地产金融”的毁灭性破坏,可毕竟拥有过辉煌的历史。“前海人”人们还是一点点找回了重新站起来的气力。
万物总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前海人寿的“句号”尚待完结……
来源:险企高参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