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坐立动作”,有人会觉得简单。
坐着站起来,起来再坐下,这动作不难做啊?
可是,要让你做得足够快、在一定时间里做得足够多、手臂还要固定不能帮忙呢?
更复杂一些,站着坐到地上,再站起来,还尽量不用任何支撑帮助呢?因为用了支撑帮助就得扣分。
还有,要是老年人,要是身体不好,要是有病呢?是不是就难了?甚至可以说,很难了呢!
前些日子有老师推给我一篇文章, “研究发现,这个动作预示着寿命长短,如果做起来很吃力,死亡风险显著增加”,这是《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结果。老师问我,这个动作是不是确实与人的心血管疾病健康程度有比较强的关联性?
之前我没看过这篇文章,只能根据常识回答,肌少症或者老年人平衡、协调、运动能力差的肯定受影响,立位耐力不好、体位性低血压或者心肺功能不好的肯定会差,就是不知道这种动作与心功能的量化对应关系了。
然后,我就看了一下这个国外关于“坐立动作”的研究。
这项研究,有4282位参与者,年龄46~75岁,健康或存在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其中67.5%为男性。这些人身体活动无明显限制,都可以正常参与测试。
这个坐立动作,是从站立状态坐到地面、然后再站起来。从站到坐,满分5分,反过来也一样,总分10分。如果在这个动作过程中使用外力支撑,比如用手或膝盖、甚至脚的侧面支撑了,那就要扣分,站立不稳、摇晃也要扣分,要是做不了,那就是0分了。然后就是观察这些人的情况,随访的中位数时间是12.3年,665例死亡。
进一步分析就发现,死亡率和这个坐立动作的得分有关。得分越低,死亡率就越高。得分10分的人群,死亡率3.7%,而得分0~4分的人,死亡率就高达42.1%,是10分组的11倍多。然后,在考虑到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临床变量等因素后分析发现,得分0~4分的人,自然死亡风险是10分者的3.84倍,心血管死亡风险是10分者的6.05倍。得分越低,生存率也越低,得分10、8和0~4分者的生存率,分别为97%、88% 和73%。
所以这个研究结果就显示,完成坐立动作的状况和受试者的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相关的。
专家们分析这个“坐立动作”,看似简单,却反映了一个人的整体机能状况。
首先,做个动作得需要肌肉力量吧!肌肉少,比如肌少症(老年人常见),或者肌力差就有影响吧?做动作的时候,下肢关节、脊柱关节还得弯曲,就需要柔韧性好。做动作时还需要身体各方面的协调,动作起来还要有稳定性,所以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和平衡能力也要好。另外,脑子也得明白,知道做这个动作,心理状态也得正常,总体身体状况也要好。有病的人,身体虚弱的人、心肺功能不好的人,完成这样的动作就会困难。
国内也有关于“坐立试验”的研究,不过一般采用的是从坐在椅子上站起来、再坐下去的动作。有对PCI手术也就是冠脉放支架前后、慢性、慢阻肺、肺癌以及老年患者跌倒的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发现,坐立试验与受试者的年龄、心肌缺血情况、心功能状况如心脏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试验等指标、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有关。用5次坐立试验来评估老年人跌倒风险发现,在年龄、下肢力量和5次坐立试验时间这3个影响跌倒的变量中,“5次坐立试验时间”是预测跌倒风险最主要的变量。这说明,完成坐立动作的能力中包含着更多影响跌倒危险的因素。
所以,看似简单的“坐立动作”,是受到身体整体状况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不仅仅是肌力,还有柔韧性,平衡、反应性,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以及人的整体状况,是复合功能的表现。
尽管研究已经发现坐立动作测试的得分与人的寿命和心血管死亡有关,但目前还不能作为量化评价的指标。
特别提醒,不要在无保护状态下盲目尝试完成 “坐立动作”,尤其老年人及慢病患者。
(原创,版权所有,未经本人授权不得转载!)